5年来,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资助的“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”已培养1500名优秀乡村教师。为展示乡村教师风采,助力乡村振兴,本报特开设“在乡村教书育人”专栏。
杜远薇用橘子教孩子数数
从小在乡村长大的我因为读书走出了大山,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,也让我决定师范毕业后回家乡任教。课余时间,我喜欢与孩子一起聊天玩耍,听听他们的想法。其中一个学生让我印象深刻,交谈中他说“初中毕业后想去打工,哥哥就在外面打工,他下班后可以玩手机,一个月还有几千块钱工资”。孩子的回答令我震惊,打工、玩手机是他最期待的事,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还可以读大学。也正是这个孩子让我明白,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,我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知识,还要在孩子的精神世界打开一扇窗。
从那时起,我鼓励学生阅读、写作,让阅读成为他们与世界连接的渠道,开拓他们的视野,让写作记录他们的生活。带领学生写作两年后的2021年,学生杜欣媛的一篇作文甚至改变了当地乡村面貌。
杜欣媛居住在一个偏僻的山村,一条小溪将村子与外面的世界隔开,如果溪水上涨,水面最宽处有100多米,村民出行成了难题。细心的杜欣媛用深情细腻的笔触写下了上学的艰难和对生活的期望。文章《溪边住着希望》在网上发布后感动了无数人,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,半年后一座跨溪大桥建成通车。一篇作文带来了一座桥,也使全村52户贫困户实现了整体脱贫。
4年来,我在学校积极推动“书香校园”建设,把阅读课纳入教学体系,完善了图书馆,还建起阅览室、班级图书角,爱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,每次阅读课学生都早早来到阅览室门口等待。阅读开拓了学生的认知视野,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。今年学校75%的学生就读普通高中,其他学生也考上了职业高中。
我所在的明溪口镇芙蓉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,家庭教育缺位,亲情体验不足,没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,需要教师全方位关照。所以,我在电脑里创建了一个名为“我的快乐行动日记”文件夹,记录自己陪伴学生成长的故事,其中与俊成的交往记录持续了5年。我与俊成第一次见面他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:寒冬腊月不穿棉衣,而是将短袖、长袖、夹克叠穿在一起,下身是洗得发白的裤子和单鞋,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角落里。后来我才知道,贫困的家庭使他不自信,敏感而胆小。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从物质上资助他,便购买了衣物和棉被送给他。与此同时,我对他多加关注,每次从教室路过都透过窗户看一看他。俊成上课专心,偶尔想回答问题,小手却欲举不举,神情踌躇不安。我意识到俊成还需要精神层面的关心和鼓励。
一日闲暇,俊成朝宣传栏走去,我假装与他不期而遇,聊了起来,表扬他热爱劳动、心地善良、听讲专心、做事细心。这样不期而遇的情境我悄悄创设了许多次,渐渐地,我们在一起时他不再低垂着头,聊天也不再回答“嗯”“唔”,而是有了完整的对话。
那年我休产假后回到学校,俊成远远看到我就使劲儿挥手,像见到自己姐姐一样开心。后来我入户给他送衣物,他还邀请我参观村里的图书角。路上,他一改往常,热情地与小伙伴打招呼,俨然成了村里的“孩子王”。曾经有前辈对我说,乡村教育需要更多的是坚持和坚守。如今,我深深体会了这句话的含义。
(作者系湖南省沅陵县明溪口镇芙蓉学校教师,入选2021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)